Skip to content

别再瞎猜买卖点了!这套“供需+动量”战法,精准到像开了挂

作者:老余捞鱼

原创不易,转载请标明出处及原作者。

写在前面的话:我测试过很多交易方法,而今天要分享的这套“供需区+动量确认”策略非常管用。它能帮你明确买卖点,不再追涨杀跌。现在我把这套方法拆解给你,哪怕你是新手,跟着做也能大幅提高胜率。简单、直接、有效!

一、策略解读
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历?一买就跌,一卖就涨,好像市场总和你作对。

数据显示,90%的散户都在亏钱——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。

其实,问题不出在行情,而出在你的方法。今天,我要分享一套实盘验证过的策略:

“供需区+动量确认”双信号系统

它可以帮您从频繁交易、情绪化决策中解脱出来,真正做到了像导航一样明确买卖点。由以下两个指标组成:

1. 供需区指标

你可以把它理解为 “价格的弹簧区”

  • 需求区(相当于“弹簧底”):价格跌到这里容易反弹,是潜在的买入点
  • 供应区(相当于“弹簧顶”):价格涨到这里容易回落,是潜在的卖出点

这些地方,往往是大资金进出的关键位置,价格容易在这里反弹或反转。但光有供需区还不够!万一是“假反弹”呢?

2. 动量指标

它是你的 “趋势确认器”,告诉你当前动能是向上还是向下:

  • 指针向上(绿色) = 多头主导,趋势偏强 → 只做多,不做空
  • 指针向下(红色) = 空头主导,趋势偏弱 → 只做空,不做多

现在你就可以识别当前市场到底是真涨还是假涨了

💡 策略亮点

这套方法特别适合散户:

  • 杜绝拍脑袋交易:很多新手亏钱是因为“感觉要涨/跌”。这套供需+动量双重确认方法大幅减少“假信号”,用客观条件替代主观猜测,不符合条件坚决不动。
  • 规则清晰:买什么、卖什么、止损在哪,全写死了。
  • 适合新手:不用懂MACD、RSI那些复杂指标。
  • 风险可控:每笔交易都带止损,账户不会一夜归零。
  • 可复制性强:今天有效,明天后天依然有效。

二、策略设置

为了大家能简单上手操作,以下是我在 TradingView 上设置此策略的方法。如果大家要将策略用到其它工具平台上,看这篇凭 AI 之能,让人人掌握TradingView指标转跨多平台策略的独家指南 !

打开TradingView,选择您想要交易的图表,然后搜索 Magical ,并将其添加到图表中。

这个指标选择默认设置。

再搜索Onky’s,默认参数就行。


三、趋势判断与识别

现在我们进入实战环节,怎么用这两个指标来实际操作?

3.1 买入条件

✅ 以下两张图都是可以做多信号(Buy)的例子:

  • 出现绿色需求区,说明价格回调到强支撑位。
  • K线收出阳线,买方开始发力。
  • 动量指南针变绿,整体趋势向上。

🚫 止损:止损放在最近一个低点下方。
止盈:采用 1:2 风险回报比。比如你止损设了100点,那目标就设200点。

3.2 卖出条件

✅ 两张案例图说明做空信号(Sell):

  • 出现红色需求区,说明价格反弹到强压力位。
  • K线收出阴线,说明卖方开始主导。
  • 动量指南针变红,确认整体趋势向下。

🚫止损放在最近一个高点上方。
✅ 止盈原则同买入提示,反着用就行。

3.3 实盘小贴士

⏰ 适合哪些市场?什么时间用?

这套方法不挑品种,美股、港股、A股、期货、黄金、比特币都能用!时间框架推荐:

交易类型推荐周期适合人群
超短线(日内)5分钟、15分钟时间多、盯盘勤
波段交易1小时、4小时上班族、兼职交易者
中线持仓日线不想天天看盘的人

但震荡市(横盘)慎用!这时候供需区容易失效,动量也来回切换。宁可错过,不要做错。

⚠️ 避坑指南

  • 别实盘直接上!先用模拟盘练到熟练。
  • 别贪多!一天出现3个信号,只做最强的1个。
  • 别逆势硬扛!动量方向不对,再便宜也不买。
  • 坚持记录交易日志:复盘才能进步。

四、观点总结

这套“供需区+动量确认”策略,是我近年测试过最适配散户的实战方法。它帮你解决“买在哪、卖在哪”的核心问题,真正实现有规则地赚钱

  • 双信号确认,杜绝盲目跟风。
  • 买卖点清晰,像看导航一样简单。
  • 严格风控,每笔交易都知道底线。
  • 适用多周期,短线和波段都能用。
  • 规则化操作,新手也能快速上手。

#短线交易 #交易策略 #TradingView #炒股技巧 #买卖点判断 #供需交易法 #散户干货 #交易系统  #量化交易入门#供给需求区 #动量指标

感谢您阅读到最后,希望这篇文章为您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实用的知识!如果觉得有帮助,请不吝点赞和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。祝您投资顺利,收益长虹!如果对文中内容有任何疑问,欢迎留言,我会尽快回复!


本文内容仅限技术探讨和学习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
Published inAI&Invest专栏

Be First to Comment

    发表回复